广州凌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至上 诚信经营 开拓创新 求实合作 因为专注 所以专业 不断完善 不断创新
首 页 >> 新 闻 >> 行业新闻 >> 灰领人才紧缺 机器换人后缺的还是人
搜 索
最新新闻
7月 Top10
No data
灰领人才紧缺 机器换人后缺的还是人
http://www.chlingkong.com
文章来源: 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时间: 2016-12-14

缩微版的“智能工厂”“无人工厂”搬进会场,现场演示模拟加工中心自动化生产线;技改后效率提升8倍的智能设备,会递名片、端菜的机器人……

 

在近日于东莞市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2016年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博览会”上灰领人才,机器人 这些设备一亮相就引发观众的关注。

随着珠三角地区持续掀起“机器换人”的浪潮灰领人才,机器人 在工业领域,实体制造业企业向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转型的氛围日渐浓厚。智能设备的出现极大加快了相关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转型进程,传统的工业制造生产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全新阐释了智能制造。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企业和工人都将直面机器人浪潮所带来的种种颠覆性变化。

智能装备成为“新引擎”

近年来,“机器换人”热潮正在席卷广东、江苏等制造业发达地区。据东莞市政府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9月,东莞已有1485个项目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减少约8万用工。共拉动综合投资230亿元,两项数据均位居广东省第一。其中,东莞制造设备占17.2%。

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在成为东莞下一轮发展的新引擎。在推动工业生产设备智能化转型的同时,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市以需引供,依托“机器换人”激发的庞大需求及良好的产业链配套基础,加大智能制造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打造出新优势产业。今年年初,东莞提出以“机器人智造”计划为统领,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力争到2020年该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

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2111家,今年前三季度的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均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一半左右。其中,工业机器人研发及生产企业70家,约占全国总数的10%;智能装备制造企业400多家,预计今年总产值将超过350亿元,涉及数控加工机床、机器人装备、电子工业专用装备、纺织装备、制鞋装备、线缆装备、包装印刷装备等十多个行业。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表示,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是6.8万台,增长速度是18%,预计在2017年仍然会保持15%以上的增速。“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求,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有人欢喜有人愁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2015年发布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人口红利等因素的逐渐消失使中国制造业面临再一次的转型升级,而智能制造更是被视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核心内容。

招工难、用工贵是珠三角制造业“机器换人”的最大动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东莞愈演愈烈的“用工短缺现象”,成为倒逼制造业“机器换人”的最大推手,也促使瑞必达盯上了自动化。瑞必达科技有限公司于2011年在东莞成立,研发与生产手机、笔记本电脑触摸屏盖板玻璃。那时的“东莞制造”,已经难以延续基于人口红利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2012年,经过数月的调试后,瑞必达首个“无人工厂”落地,2013年陆续投入使用。经过数年的努力,“机器换人”项目取得成功,智能机械手的应用为公司带来业绩每年80%以上的增长。今年6月,瑞必达“智能终端行业视窗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入选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

用自动化机器人替代人工,其优势好比是火车之于马车。瑞必达总经理曾建军表示,初始的瑞必达有两三百名员工,每月产能大概在10多万片;目前生产工艺基本用上了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产能变成800万~1000万片,相当于最高增效100倍。

但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在遭遇资金这只“拦路虎”的困境下,东莞市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在面临是否进行“机器换人”的选择时,不知何去何从。

在“机器换人”的这股潮流中,台商童水顺还是没有在东莞的鞋厂中使用自动化机器人来替代工人。他表示,转型升级关系到企业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本。“现在的自动化机器人成本高不可攀,我们根本买不起。”

企业囿于资金难题,工人也面临着“被换掉”的冲击。“如果都使用机器人,是否意味着未来很多工人将面临失业?”是不少工人的疑问。东莞市五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智能手机HDI电路板生产商之一。据其车间内“产线机器换人减员增效提质情况介绍”的资料显示,在手动钻针研磨机改换成全自动钻针研磨机之前,车间需要的人工总数为24人,产量为每天7.2万支。而使用全自动钻针研磨机后,车间需要的人工总数仅为8人,产量为每天11.7万支,直接和间接共减少59人,生产效率提高了6.5倍。

来自东莞市经信局的数据也显示,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两年间,全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共1485个,申报项目完成后,预计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1.7倍,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1.1%,但用工需求也将相应减少8.7万。

“机器换人”正逐渐成为趋势,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劳动替代型技术快速发展,带给企业的好处显而易见——高效率、低成本、产品质量稳定。

“灰领”人才紧缺

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低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现状已经不符合目前的市场需要,不利于未来企业的发展。在12月7日世界智能制造合作发展高峰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中国制造业日益发展,但是在创新能力等方面仍与其他先进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制造业转型方向无疑是通过技术的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实现转型升级。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效益,赶上或超过生产成本的增加,这才是转型升级的意义,“机器换人”就是一条途径。

根据《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提出的“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升级改造”要求,近年来,东莞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支持企业“机器换人”。今年1月,东莞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提出创新融资租赁扶持政策,省市各出资1亿元合计2亿元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贴息补助及设置融资风险池。

在用工方面,“机器换人”后,很多工序都可以用机器来代替,企业用工人数确实减少很多,但是《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机器换人”之后,企业并不是不需要工人,而是更加紧缺“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新型人才。目前,市场上能熟练使用相应技术、能驾驭现代化机器设备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工人才普遍缺乏。

目前“机器换人”主要还是填补工厂生产空缺。但在将来,传统工人可能会面临转岗,因为未来制造业更需要高技能的和复合型的产业工人,工厂的用工需求也将提高。东莞不少中小企业纷纷表示,智能制造实际上也是一场对人力劳动的冲击。高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日趋严重,成为摆在整个产业面前的难题。

“工人需要改变就业方向,从传统的蓝领工人转变为指挥机器人的‘灰领’工人,具备一定的技能。‘机器换人’带来了新的岗位,例如指挥官、开发人员、维修保养人员等。相应的,人就要思考如何不断学习,通过转型升级适应发展需求。”连硕机器人职业培训中心技术总监余任冲说。

东莞企业“机器换人”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与该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紧缺和培育滞后形成了一个新的矛盾,这个矛盾也是政府、教育界、企业界等必须共同面对的新课题。11月4日,在多方见证下,“百所院校机器人专业校企共建工程”在东莞正式启动,广东国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签订“智能制造人才培育战略项目”,以期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院校培养与产业需求重新匹配,缓解当前智造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的局面,满足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