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凌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至上 诚信经营 开拓创新 求实合作 因为专注 所以专业 不断完善 不断创新
首 页 >> 新 闻 >> 行业新闻 >> 外企在华战略之变:瞄准高精尖 打好转型牌
搜 索
最新新闻
7月 Top10
No data
外企在华战略之变:瞄准高精尖 打好转型牌
http://www.chlingkong.com
文章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 2017-8-14

新华网北京8月14日电 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如今,中国正在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外企角色依然重要,但变化已经悄然发生。

产业结构之变:从低端到高端

自2015年开始中国制造2025 有关“外企撤离中国大潮”的消息就甚嚣尘上。诚然中国制造2025 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过程中,部分低端产业出现了向价格洼地转移的情形。另一方面,在“腾笼换鸟”的效应下,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被放置到越来越重要的发展地位。

近年来人才,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扩大引进外资的环境下人才,以往依赖低中国劳动成本、低环境成本或仍钟情于“超国民待遇”的外企逐渐转变战略人才产业转型,转而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数据显示产业转型,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49.7亿元人民币产业转型,同比增长11.1%;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64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4%。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看来,高达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正是“吸引外资结构不断优化,继续呈现向高端产业集聚”的最好说明。

三星大中华区总裁张元基认为:“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正出现结构性变化,参与全球竞争的新优势开始显现,包括本土市场、人力资源、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他还说,中国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各产业链配合高效,高素质人才众多,对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接受程度非常高,正吸引跨国企业将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链条放到中国。

张元基表示,“我们将积极寻求在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投资机会,把公司未来目标与中国的长远创新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来实现多方共赢。”目前,三星在华累计300亿美元的投资中,半导体、液晶面板、动力电池、偏光片等项目投资额达到180亿美元。张元基说,“三星的投资集中在高精尖产业,这是为了助力中国产业的升级要求。”

西门子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赫尔曼表示,“西门子将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行动,积极与中国分享‘数字化企业’技术和解决方案,支持中国的产业转型与升级。”

投资路径之变:研发、建厂瞄准高精尖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曾被视为“世界代工”、“廉价车间”。不过,这已逐渐成为“过去时”。“老套路”显然不足以应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把资金和精力投入到高精尖研发是部分外企的当下重点所在。

中国大数据的发展与壮大获得外资企业的关注,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正在试图转型成为一家数据公司。“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将成为数据资产的第一大国。”王洪彬说。

英特尔中国拥有除美国总部以外最完整的业务布局,同时,英特尔与中国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的研发合作也日渐紧密:在深圳,英特尔设有智能设备创新中心,跟华为等领先的中国企业合作;在上海设有亚太研发中心,支持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在贵阳,与市政府合作,支持贵阳市智慧城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应用发展。

王洪彬表示,“英特尔将以自己的创新技术,结合中国的长远发展需要,支持中国的智能制造、‘双创’及人工智能等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继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与中国产业界结成创新共同体。”

西门子在中国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更多地开展数字化领域的研究。2016年,西门子在中国陆续成立新的研发创新中心,以数字化为重点,专注于智能交通解决方案(CMS)、面向中国市场的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物联网(WoS)、工业网络安全中心和工业机器人核心组件等领域的研发工作。

高端产品生产、制造能力的布局也必不可少。

西门子在德国之外唯一一家数字化工厂——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生产及研发基地于2013年正式投入运营,实现了从产品设计到制造过程的高度数字化,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高达50%。目前,成都工厂年产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人机界面、工业电脑等工业自动化产品超过250万件。

英特尔先后在上海浦东、西部(成都)和东北(大连)投资建厂,带动了当地产业链发展并帮助培养了大量优秀本地人才。2015年,英特尔宣布在未来15年内投资55亿美元,将2010年建成投产的大连工厂转型升级为3D NAND存储器制造企业,助力大连成为全球范围内非易失性存储制造技术首屈一指的城市之一。

这一连串的动作虽是个案,但足以证明外企在中国发展的路径正俨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还将继续。

人才需求之变: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中国人才供需正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挑战,即中低端人才的“产能过剩”和专业技能人才及中高端人才的“供给不足”。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的人才培养也在进行着一场“供给侧改革”。

LinkedIn(领英)中国董事总经理于志伟认为,“之前的工业化进程主要受人口、资源、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拉动,在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人才正在成为驱动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因素,尤其对于中国而言,在人口红利递减的时候,人才红利尽待释放。”

“中国经济新业态涌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人才的跨界和跨区域流动,这种流动会为供给侧人力资本的释放创造新的机遇,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于志伟说。

“数字化时代”需要“数字化人才”。2011年,西门子与教育部首次签订了《教育合作备忘录》。自2011至2015年底,西门子在中国的教育领域累计投入现金、设备等约合人民币7.11亿元。2016年5月,西门子与教育部签订了新一轮《教育合作备忘录》,将在中德合作框架下面向“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截至2015财年底,西门子在中国约有4,500名研究人员及研发工程师,在多个重要的科研领域在中国都设有团队,涵盖轨道通信及智能交通、分布式能源及下一代储能技术、设计思维及未来人机界面等,这些技术及其应用将服务于西门子业务所涉足的工业、发电及输配电、城市基础设施、医疗等行业。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法律顾问王洪彬表示,“英特尔公司将把握发展趋势,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领域加大投入。英特尔公司还将通过先进技术、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资源来促进中国创新人才培养。”

据领英预测,中国知识型人口在2020-2025年期间将达到4亿,“届时中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知识型人口。”于志伟说。
 


 

相关新闻